查看原文
其他

花了一整年,实现个小目标

也谈钱 也谈钱 2022-10-25
去年 10 月有一本书对我的健康观念影响很大,《掌控》,当时我给大伙做了分享——

如果我们是为了健康,而不是健美去运动,最应该关注的指标不是体重多少、有几块腹肌,而是有氧适能,指标是「最大摄氧量」

《掌控》把影响健康的几个指标按照优先级顺序做了排序:

  1. 心肺功能,也就是有氧适能,以最大摄氧量为衡量指标;

  2. 身体成分,比如体脂率;

  3. 柔韧性;

  4. 肌肉耐力;

  5. 肌肉力量。

排在最前面的就是有氧适能,而我之前习惯性关注的肌肉,只是在最末的位置。

而且很巧的是,就在我开始关注这个指标不久,苹果自带的「健康」App 就专门加强了对有氧适能的关注,原话是这么写的:

和《掌控》这本书中的另一个数据正好相互吻合:

而且这次苹果的健康 App 还给出了更详细的有氧适能指标分组,有给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区分:

我就很不开心,一直以为很健康的自己,居然处在同年龄段「低于平均」的位置。

虽然我也可以辩解一下,这个分组是每 10 岁一组,我刚好是 20 岁的尾巴,年龄天然吃亏。假如明年放到 30 岁那组,就妥妥躺赢高于平均了 ↓

但这不符合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,这张图更符合我的理念 ↓

如果再能把 Job Title 和 Salary 换成 Wealth 那就更合理了 

所以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在努力提升有氧适能,希望能达到 20 岁组「高于平均」的水平。花了一整年,我终于实现这个目标了 😆

前两天的数据,终于超过了 48 大关 ↓ 年近 30 岁,看到这个 20 岁组的「高于平均」,我真的太有成就感了

也跟大伙分享一下这段时间的运动心得(因为我不是专业人士哈,只能简单分享分享经验,如果有说错的地方请大伙指正)

怎么测量有氧适能

有氧适能的衡量指标是「最大摄氧量 VOx」,需要用到能测心率的手表或者手环

我用的是苹果手表,当进行户外步行或者户外跑步,开启 GPS 和心率测量的情况下,运动后就能在系统中查到自己的有氧适能数据 ↓

实话实说,限制还挺多的,需要有心率、需要有 GPS,而且好像还需要运动够一定次数才能有数据。但毕竟好用,忍了……

如何提升有氧适能

很多运动都能提升有氧适能,比如跑步、游泳、爬山、HIIT 之类的都有效,重点其实不在于什么运动,而在于坚持

我选的是跑步和 HIIT,因为随时都能练、容易坚持(还不用额外花钱 😂)

这里就要说到我读完《掌控》以后的第二个变化了——以前总觉得把自己累趴的运动才叫运动,但后来才知道有效的健身不一定要很累,要 95% 舒适度 + 5% 挑战即可

而太累的运动,一来不容易坚持,效果反而不好;二来还容易造成危险,强度过高。

《掌控》引用了《丹尼尔斯经典跑步训练法》建议的初期跑步心率区间:

(220 - 年龄 - 静息心率)×(59%〜74%)+ 静息心率

拿我举个例子,我的静息心率大约是 60,年龄是大约 30,适合的心率区间就是 137~156。

这个心率跑步完全不累,一直可以用鼻子呼吸,也能照常说话。没有心理负担,而且跑完以后心情也很好。

初期只靠慢跑,有氧适能提升就非常明显了。

《掌控》的作者张展晖教练还有另外一本书,《跑步治愈》,里面有完整的跑步计划建议,我跑了前面两个月的计划 ↓

说起来也是有点惨,这 2 个月的计划我用了 4 倍的时间才完成,中间赶上了太多意外情况。

先是切皮肤上的痣,医生建议休息 2 周;然后是近视手术,医生又建议休息 2 周;后来赶上阑尾炎手术,又休息了一个多月;再然后出去旅行,节奏又乱了。所以我的有氧适能好长时间都在平台期。

我发现运动和记账有个地方很像。记账每个月都安慰自己,没事儿超支是因为意外开支,但下个月这笔意外开支是没有了,但又会有新的意外…… 有意外才叫正常,问题总比计划多。

第二阶段

但慢跑也不能无限提升有氧适能,所以这个跑步计划从第 3 个月开始安排一些间歇跑。

我自己不想去跑马拉松,所以就维持之间的跑步节奏没有继续加量,而是改加上自己练 HIIT(高强度间歇训练),我关注了两个健身博主,在家练。

一个博主是 Jordan Yeoh,特色是…… 长得贼像周杰伦 ↓

总感觉跟“周董”一起健身,好像就没那么累了。

另一个博主是 Pamela Reif

这是个德国本地博主,但我还是从国内的社交媒体上才知道的,因为大家都在吐槽这女生太猛了…… 我现在还在练她的 Beginner Level 

同类博主网上有超级多,大家挑自己喜欢的就好。

说起来,以前经常幻想的不戴眼镜健身也能看清屏幕上的动作,现在居然也真成了现实~

总结下来,初期上涨主要靠慢跑,轻松不累且有效,建立习惯。后期靠 HIIT 加量,继续提升有氧适能 ↓

花了一年时间终于完成这个小目标了,纪念一下~

不要浪费钱

一说起开始运动、培养新习惯,我以前第一个想法总是“那我得先买点装备”。而且还安慰自己,有了好装备才能更好坚持,激励自己。

结果习惯还是没养成,东西也闲置了。

后来我渐渐发现这个思路是错的,尤其是在读完《软技能》这本书中的观点以后。

现在我改变观念了——先尽可能利用手头已有的东西开始,然后给自己定下目标,比如“如果我能坚持到 2 个月,我就给自己买双跑鞋”。把买装备变成后置奖励,而不是事前就透支了这份快乐。

一来,如果没养成习惯装备就先买了,快乐提前获取,已经爽过了,对新习惯的热情反而就没了。事后奖励就没这个问题,还能进一步激励自己。

二来,装备对养成习惯的帮助很有限,真正重要的还是找到自己的内在驱动。我现在最大的满足就是看到有氧适能提升,这比买装备带来的满足感多得多。而如果我们最终高估了自己,没能坚持下这个习惯,也就少了一笔浪费。

过去这一整年,我只为运动多花了两笔钱:

  • 跑步几个月以后给自己买了一双新跑鞋;

  • 买了一个泡沫轴用来放松。

其他的要么是用已有的东西,要么是渐渐发现以为必备的东西并不是必须的,就被精简掉了。

健康是个持久战

在关注有氧适能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还有个变化——对运动的惰性变小了。

以前偷懒时总是安慰自己,没事儿,就这几天不运动不至于。但自从有了这个数据借口就失效了,因为,一段时间不运动有氧适能真的会掉回去的

运动不仅仅在于提升健康,保持同样重要。

以前我不知道苹果手表有这个数据,后来回看以前手表悄咪咪记录下的数据才发现,其实我不是第一次达到 48 这个数字,上一次是 2020 年。

我花了一年的时间实现目标,从 42 重新达到 48。而当年从 48 掉下来,只用了 4 个月 ↓

数据在赤裸裸地告诉我——

改善健康很简单,一些日常的习惯就能带来明显的改变。但失去健康同样容易,只要稍一懈怠,ta 又会以更快的速度从我们身边溜走。

健康是个持久战。

说明不是专业人士哈,只能简单分享经验,大伙参考为主。如果有说错的地方请指正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